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紀念日,今年是74周年。位於香港上水馬會道的鳳溪第一小學,趁國慶前夕舉辦「中華傳統樂傳承 文化技藝賀國慶」主題教育活動,近800名師生踴躍參與。
有學生在老師指導下,表演雙節棍招式:離手棍花;有學生打中國鼓、有學生舞金龍,學校更邀請了皮影戲大師、國家一級演員李建新前來,帶領學生玩皮影戲,順便練習普通話。場面非常熱鬧,氣氛歡樂,同心賀國慶。
校長朱偉林表示,在這個知識爆炸、節奏飛快的電子文化時代,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慢下來,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。這次藉着為祖國慶生的活動,最大目的是強化學生愛國心,讓學生可以驕傲地說出「我是中國人」。
文:郭延桐 圖:黃冠華
6C班唐偕達 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
鳳溪第一小學6C班學生唐偕達在老師指導下,表演一個雙節棍招式:離手棍花,即棍子需要離手再回手。雖然是基礎招式,但對小朋友來說,還是有一定難度。唐偕達笑說,他平時練習就經常會被雙節棍打到頭部或頸部。
兩年前唐偕達已開始接觸雙節棍,當時是因為學校幫助香港雙節棍總會,在校園推廣雙節棍運動,他覺得很有趣就參加了。他小時候就看過李小龍主演的《精武門》,早已在心中埋下了功夫的種子。
他滔滔不絕地說道,李小龍戲裏面飾演民國初年武術大師霍元甲的徒弟陳真,一腳踢爛由日本人送的「東亞病夫」牌匾,再教訓日本人一頓,最後說出「中國人不是病夫」:「我覺得李小龍非常有型,看到他手上的雙節棍很興奮,所以學校有這個活動可以玩時,馬上報名參加。」
朱偉林校長 學習中國人不服輸的武術精神
校長朱偉林說,提起李小龍,大家馬上想起他招牌的叫聲、了得的拳腳功夫外,必定會想到他的標誌性兵器——雙節棍。雙節棍背後,代表的燦爛的中國文明:「學生玩樂過程中,老師解釋雙節棍的發展歷程,讓學生輕鬆認識到中國武術的文化底蘊,學生從潛移默化中學習中國人不服輸、敢於擔當責任、不斷挑戰自我、勇於吃苦耐勞的武術精神。」
朱偉林介紹說,雙節棍不需要武術基礎,沒有固定招式,比較隨性,學生容易上手,更可提高身體靈活性、協調性和敏捷性,各種步法的運用和躲閃技巧,代替了平時跑步和其他有氧運動,經常練習對學生身心健康有益,所以學校會繼續致力推廣這種運動。
6F班林子歡 鼓聲讓我感到鼓舞
這裏在進行雙節棍表演,那裏一群學生正在打中國鼓。6F班林子歡打得頗為熟練,節奏感還算不俗。她說,開始打中國鼓是因為媽媽,媽媽覺得她一個女孩子身體虛弱,於是給她報名打鼓興趣班。問她為何願意參加?林子歡說:「其實沒有特別原因,我喜歡玩中國鼓是因為鼓聲,我覺得這個聲音讓我感到鼓舞。」
吳美儀老師 中國鼓文化彰顯千年精神力量
吳美儀老師認為鼓文化與中華文明相伴而生數千年,承載的精神內涵,已經遠遠超過樂器的用途。先賢孔子曾經說過:「鼓之舞之」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,200多名身穿紅衣的鼓手組成圓形鼓陣,舞動擊鼓,在鼓點的律動中,全球見證奧運完美落幕。中國鼓彰顯了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,應該有的風度和氣度:「學生玩耍的同時,我們會不停教導背後的意義,讓學生在玩樂中軟性學習,她們更容易接受。」
皮影大師、國家一級演員李建新 肩負校園推廣使命
室外有學生表演雙節棍、有學生打中國鼓、舞金龍,走進室內,有學生正在皮影師傅指導下玩皮影戲。
只見雪白帷幕、恍惚而溫暖的燈影、慷慨激昂的鑼鼓、栩栩如生的畫像……
原來是國家一級演員李建新皮影大師,他13歲開始在皮影劇團從事表演工作,從業50多年,擅演會編能導。最厲害的是,他獨創了南北皮影操縱法:「半夹扦」,操縱時穩、準、快,被人稱為「李氏操縱法」。現時這種操縱法已被全國大部分專業皮影戲表演院、團演員使用。他曾多次到日本、德國、新西蘭等地表演,獲獎無數。2007年,李建新以優才身份進入香港,開始跟藝術發展局、康文署合作,肩負皮影在香港校園的推廣使命。
中國皮影戲是「百戲之祖」
「皮影戲是一門古老藝術,距今有2,000多年歷史,是一門包含美術、雕刻、音樂、歷史等多種內涵的綜合藝術。」李建新說,他會先跟學生耐心地講述皮影的歷史,以及各國皮影的形式和發展。
皮影戲,又稱影子戲、燈影戲,是一種使用牛皮、驢皮製作,平面鏤空的人形或動物形,將其置於光源與半透明屏幕,敘說故事及娛樂的古老傳統表演藝術。
中國皮影戲素有「百戲之祖」稱號,根據史書記載,皮影戲始於戰國、興於宋代,元代時傳至西亞和歐洲,歷史悠久、源遠流長。2011年,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》,地位絕對不容小覷。
研發創新3D模式皮影戲
「皮影戲關鍵在於創新,如果老演那麼幾齣,特別是傳統的東西,鑼鼓一響,觀眾會頭暈,更不要說學生能不能接受。」李建新說,有一次他去天水圍一間學校上課,同學一聽到是傳統藝術,馬上很抗拒,說不要不要,不要學習這麼沉悶、老土的東西。
一般人印象裏,皮影戲就是擺上一張桌子,表演者開始說和唱,李建新卻自我創造了「新皮影戲」。他不但通過燈具的研發創新,增加畫面的靚麗色彩和層次,亦成功消除桿影。在新模式裏,會有水、有火、有煙、有霧,甚至有味道。像3D一樣的皮影,讓學生看得更開心、更投入,彷彿身臨其境一樣。
將普通話訓練帶入教學
李建新大膽創新,摸索創作出了很多適合觀眾,尤其小朋友欣賞的經典皮影戲劇目。例如:《三國演義》、《西游記》、《猴子的心》、《鷸蚌相爭》、《海底世界》等等。創意十足的內容和表演形式,深受兒童喜愛。他導演的《三隻老鼠》是目前中國皮影界唯一獲國家最高獎項——中國文化部「文華新節目獎」的節目。他導演的《梁紅玉擊鼓戰金山》於2000年11月,獲斯洛文尼亞馬里波爾藝術節「五星獎」。
「我教學,不是讓學生單純模仿動作,而是和小學生先了解背後的歷史,再討論劇目主題、劇本構造,怎麼加入新的創意。」作為湖南人,李建新不會說廣東話,他索性把普通話的訓練任務乜帶入教學當中,讓學生一邊開心玩皮影,一邊不知不覺中學習普通話。李建新說,到目前為止已跟近百所中小學校,進行了上千課時的講座。
5A班余梓軒 皮影可自由發揮並不沉悶
5A班余梓軒飾演袁紹這個角色:「謝謝皮影大師耐心地指導我們,感覺他對傳統文化真的十分熱愛。有些同學不想學習的時候,他會跟我們說:『沒有做不到的事,只有你願不願意去做』,他鼓勵我們要堅持,完成體驗。」
余梓軒興奮地說:「皮影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可以自由操控。如果你要我選擇,在家看別人做的卡通片,還是自己玩皮影戲,我比較喜歡自由發揮的皮影戲。我們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,還要弘揚,還要走出世界。」
6A班葉靜雯 皮影戲像一齣現場卡通片
李建新大師這次來到上水鳳溪第一小學,參與國慶慶祝活動,選取了《三國演義》裏面的《官渡之戰》劇目,這是一場非常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。李建新教學生「半夹扦」操縱法,然後和學生討論劇本,再每人分演一個角色,熱熱鬧鬧地開始演出。
飾演小兵角色的6A班葉靜雯,她知道學校有這個體驗活動,事前已在家做好功課:「我自己上網搜尋了一下關於皮影的資料,簡單了解到皮影的基本特性。它用一塊幕,後面有光影,還有皮影公仔,操控一個故事。」葉靜雯體驗後覺得非常好玩:「因為可以自己做一個故事出來,好像一齣自己做出來的現場卡通片。」
朱偉林校長 學習傳統藝人永不放棄精神
校長朱偉林說,中國文化博大精深,一方面在這個知識爆炸、節奏飛快的電子文化時代,希望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慢下來,打磨他們的耐心和專注力,加深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。另一方面,希望學生學習到傳統藝人的精神,任何技藝都需要努力不懈地學習,才能夠精益求精,不放棄才能獲得最後勝利。
「據我所知,李建新師傅在創新方面下了狠功夫,譬如在燈具上面的研發創新,那些用於皮影的燈泡都是他自己做的,外面買不到。有一次試驗燈泡發生爆炸,玻璃插到他手裏,也沒有改變他對皮影的執着和熱愛。」朱校長說,據李建新師傅分享,那個燈泡他失敗了幾百次,才有今天我們看到的皮影色彩繽紛的效果:「我希望學生能夠向他學習。」